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副總裁曹湘洪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石油和化工學術年會上對目前我國涌現出的大型煉油、石化項目熱潮表示了極大的擔憂。12月5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進一步表示,簡單盲目地從經濟規模出發決策項目后果嚴重,具體、綜合地分析規劃項目競爭力才是決策項目的根本。
曹湘洪分析說,我國新建煉油、石化項目的原油資源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而國際石油資源也日趨緊張,我國規劃2010年前后建成的大型煉化裝置,很可能15年后就要遭遇原油短缺。世界可供應的原油資源還將日趨劣質化,新建大型煉油廠如未考慮提高加工原油的靈活性和煉油化工一體化,就會受到嚴重制約。今后煉油能力的增長主要用于滿足車用燃料的需求,這與化工原料需求增長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隨著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石化企業還面臨產品升級和清潔生產的巨大壓力。此外,中東地區乙烯產能2010年將達2700萬噸,其中80%的裝置是以廉價的天然氣副產乙烷及輕烴為原料,這對我國以石腦油為原料的乙烯是巨大挑戰。
曹湘洪提出,新建項目首先要具體、綜合地分析規劃項目的競爭力,防止盲目追求項目規模的單系列大型化。如大型聚烯烴裝置在產品品種牌號變化較小時有競爭力,但中小型聚烯烴裝置在靈活應對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品種牌號方面更有優勢。其次,規劃大型煉油石化項目必須落實原油供應??蓢L試與原油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簽訂長期供應合同,吸收原油供應商投資煉化項目等。此外,還應優化煉化企業布局,堅持煉油與化工一體發展。
他特別強調,隨著電力需求增長,我國煤炭供求矛盾也將加劇。煤制甲醇、二甲醚用作車用替代燃料,在安全、環保、銷售、儲存、運輸等方面的配套工作量大,社會運行成本高,應加以控制;煤直接法制油工業化裝置工程量大,實現長周期穩定運行絕非易事,因此煤制油目前宜建示范工廠,不能一哄而起。